建设文化强国,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事关国家长远发展、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抉择。它不仅意味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丰富,更深层次地指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以及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确立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一宏伟目标,正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政策、行动和投入,在各个层面得以扎实推进。
构建文化强国的核心要素与衡量标尺
“文化强”的内涵是多元且具体的,它体现在多个维度,并具备相应的衡量指标:
- 内容创作的繁荣与质量: 国家级的优秀文艺作品、思想理论成果、影视精品、出版物等应持续涌现,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衡量标准包括作品获奖数量、受众覆盖率、版权输出量等。
- 文化产业的规模与竞争力: 拥有健全的文化产业链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和品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稳步提升。例如,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度等。
- 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与高效: 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利用率高,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和文化活动参与度提升。
- 国民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 国民的文化自信、审美能力、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具体可参照人均阅读量、艺术教育普及率、志愿服务参与度等。
- 国际文化影响力的增强: 国家文化形象在国际社会中获得广泛认同,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包括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频次与深度、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国际舆论对本国文化的积极评价等。
驱动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层逻辑与现实考量
强调文化强国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源于多重深层考量: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格局深刻演变的当下,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强大文化软实力支撑的国家,难以在全球舞台上赢得真正的尊重和话语权。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 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的战略需要: 在多元文化激荡的全球环境中,坚守和发展自身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 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形象的基石: 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阵地与地域特色布局
文化强国建设并非空中楼阁,其发力点和实施阵地是具体而广泛的:
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
- 学校教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各学段课程教材,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推广戏曲、书法、国画进校园,设立相关特色课程和社团。
- 社会教育: 依托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媒体平台,面向社会大众开展终身学习服务,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
- 城乡一体化: 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城市向乡村的延伸,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 数字化赋能: 建设“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开发线上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便捷获取。
新兴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
- 内容供给: 鼓励和扶持基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AR)等新技术的数字内容创作,包括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传播等。
- 传播渠道: 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国际视野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传播的年轻化、国际化。
基层社区的活力激发
- 文化志愿服务: 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下沉社区、惠及居民。
- 群众文化活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广场舞、社区合唱团、非遗体验等,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区域文化特色化发展
- “一区一品”战略: 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历史文化底蕴、自然资源禀赋,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区域文化品牌,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格局。
-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开发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非遗小镇建设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国际文化交流的拓展深化
- 重点区域: 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民心相通。
- 多边平台: 深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文化组织活动,在全球文化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
支撑文化强国建设的资源投入与量化目标
文化强国建设需要长期、稳定且充足的资源投入,并设定清晰的量化目标:
财政投入与保障机制
- 中央与地方财政联动: 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财政文化投入的保障和增长机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经费的落实。
-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设立国家级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符合导向、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文化项目提供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
- 税收优惠与金融支持: 实施针对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创投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和投资力度,发展文化金融产品。
人力资本与人才培养
- 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 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培养一批在文艺创作、文化管理、文化科技、国际传播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
-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文化产业管理、数字文化艺术、非遗传承、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多层次、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梯队。
- 基层文化人才激励: 完善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保障机制,鼓励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量化指标的设定
虽然具体数字会根据国家规划动态调整,但其方向性是明确的:
- 文化产业: 设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的增长目标。例如,到2035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
- 公共文化服务: 提高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数字化文化资源覆盖率,提升国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 国民素养: 设定人均年阅读量、国民艺术鉴赏与参与度、非遗知识普及率等阶段性目标。
- 国际传播: 提高国家文化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在国际主流媒体上的正面曝光率。
创新驱动的实践路径与具体策略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实践方法:
精品内容创作生产与传播激励
- 完善创作扶持机制: 设立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等,对优秀原创剧本、文学作品、影视动画、纪录片、舞台艺术等提供立项、制作、传播全链条支持。
- 健全奖励激励体系: 设立和完善国家级文化艺术奖项,如“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等,鼓励精品力作涌现。
- 加强版权保护: 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为内容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收益保障。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
-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动漫游戏、沉浸式体验、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 建设高水平文化产业园区: 打造一批具有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和创新能力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吸引优质文化企业和项目入驻。
- 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 鼓励和支持国内文化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并购海外文化企业、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
- 发展文化金融: 探索文化产权交易、文化资产证券化、文化产业基金等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拓宽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效能
-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为骨干,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持续推进“送戏下乡”、“全民阅读”、“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项目,确保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 创新服务模式: 推广“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根据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强化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
-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对外传播方式,运用多媒体、多语种、多平台,制作和传播一批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的中国故事,展现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 打造国际文化品牌: 积极举办或参与国际文化艺术节、电影节、书展、文物展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项目。
- 深化人文交流: 推动教育、科技、旅游、青年、媒体等各领域人文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文化强国建设的协同机制与动力活化
文化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联动、形成合力:
完善文化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
- 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文化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实现文化建设的法治化。
- 强化行业监管: 建立健全科学、透明、高效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打击非法文化活动。
- 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文化遗产管理、文化市场监管、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融合发展
-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鼓励科研机构和文化企业联合攻关,研发文化领域前沿技术,如沉浸式体验技术、虚拟数字人、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等。
- 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推动文化数据资源的采集、存储、管理、开发和利用,构建统一开放的文化大数据平台,为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支撑。
- 促进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 利用3D扫描、高精度摄影等技术,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存档和展示,实现“永生”和“活化”。
激发全社会主体参与活力
-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引导社会组织、基金会、慈善机构等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交流等公益性文化事业。
- 激活个体创造力: 搭建平台,鼓励公民个人参与文化创作、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深入研究阐发: 组织专家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时代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 活化利用遗产: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将博物馆、纪念馆打造成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 融入现代生活: 鼓励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时尚、影视、动漫等领域进行创新表达,创作出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产品。
综上所述,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而持续的工程,它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方略,在内容创作、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国际传播、科技融合以及全民参与等各个维度,扎实推进,旨在构建一个既有深厚底蕴又充满活力的文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