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究竟是什么?——药物的本质与分类

吗啡(Morphine)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是鸦片中分离出来的主要生物碱,也是最早被发现的阿片类物质之一。其名称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梦神“Morpheus”,寓意其能使人进入梦乡,缓解痛苦。

从化学结构上看,吗啡属于苯并异喹啉生物碱,其核心结构是阿片胺,具有复杂的三维构象,这决定了它能与人体内的特定受体高度结合。

在药物分类中,吗啡被归类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具体来说是阿片受体激动剂。由于其强大的镇痛作用、潜在的滥用风险和严格的医疗用途,吗啡在全球范围内都被列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管制清单中的Ⅰ类药物,其生产、流通和使用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必须在专业的医疗监督下进行。

为什么吗啡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作用机制的深层解析

吗啡的强大镇痛作用源于其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和脊髓)内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s)的特异性结合和激活。人体内存在多种阿片受体亚型,主要包括μ(mu)、κ(kappa)、δ(delta)受体。吗啡主要通过激活μ阿片受体来发挥其主要药理作用。

当吗啡与这些受体结合后,会引发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导,导致:

  • 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吗啡能阻断脊髓和脑干中从外周向大脑传递疼痛信号的神经通路,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少疼痛信息的感知。
  • 改变疼痛感知:吗啡还能作用于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改变个体对疼痛的情感反应,降低疼痛带来的焦虑和不适感,即使疼痛依然存在,患者也能更好地耐受。
  • 产生欣快感:激活μ阿片受体还会影响大脑的奖赏通路,释放多巴胺,导致患者产生愉悦和欣快感,这是其潜在滥用和成瘾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吗啡不仅能减轻疼痛强度,还能改变患者对疼痛的心理感受,使其对剧烈疼痛的感知变得模糊或不那么痛苦。

吗啡主要作用于身体的哪些部位?——药物的靶点分布

吗啡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其主要作用靶点集中于:

  • 大脑:包括丘脑、脑干、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等区域,这些区域参与疼痛的感知、情绪调控、呼吸、心血管功能、意识水平等。
  • 脊髓:主要作用于脊髓后角,这是疼痛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一站,吗啡能在此处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
  • 外周神经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吗啡也可能作用于外周阿片受体,对局部炎症性疼痛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但其主要效果仍在中枢。
  • 胃肠道:胃肠道也富含阿片受体,吗啡与其结合后会减慢肠道蠕动,引起便秘,这是其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在临床上,吗啡通常用于哪些疾病或情况的治疗?——广泛的医疗应用

吗啡以其强大的镇痛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中度至重度急性或慢性疼痛的治疗,尤其是在其他镇痛药无效或效果不佳时。

急性疼痛的治疗

  • 术后疼痛:外科手术后的剧烈疼痛。
  • 创伤性疼痛:严重烧伤、骨折、多发性损伤等引起的疼痛。
  • 心肌梗死疼痛: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烈胸痛。
  • 急性肾绞痛、胆绞痛等:通过解除平滑肌痉挛和镇痛来缓解剧烈内脏疼痛(但需警惕其可能掩盖病情进展)。
  • 急性肺水肿:除了镇痛,吗啡还能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以及镇静作用,缓解心源性急性肺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

慢性疼痛的治疗

  • 癌症疼痛:晚期癌症患者的持续性剧烈疼痛,是姑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某些非癌性慢性疼痛:如严重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背痛等,在其他治疗无效时,在严格评估下也可考虑使用,但需谨慎管理。

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

在临终关怀中,吗啡不仅用于缓解疼痛,还能有效减轻晚期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和焦虑,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在医院的哪些科室会用到吗啡?

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吗啡在医院的多个科室都有使用,例如:

  • 麻醉科/疼痛科:用于术中麻醉辅助、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管理。
  • 肿瘤科:癌症疼痛管理、姑息治疗。
  • 急诊科:严重创伤、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肿等紧急情况下的疼痛和症状缓解。
  • 重症监护室(ICU):危重患者的镇痛和镇静。
  • 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肺水肿。
  • 外科各科室:术后镇痛。
  • 呼吸科:晚期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

吗啡的常用剂量是多少?不同剂型有什么区别?——精准用药是关键

吗啡的剂量是高度个体化的,取决于患者的年龄、体重、疼痛程度、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肝肾功能以及给药途径。没有统一的“标准剂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滴定(逐步调整至最佳剂量)。

常见的给药途径与剂型

吗啡有多种剂型,以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

  1. 注射剂:

    • 静脉注射(IV):起效最快(几分钟内),止痛效果最强,常用于急性剧烈疼痛或需要快速控制症状的情况,如术后疼痛、心肌梗死、重症监护。剂量通常较小,如成人初始剂量为2-4毫克,可根据需要重复给药。
    • 肌肉注射(IM):起效稍慢(10-30分钟),止痛效果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不如静脉注射常用,因吸收不稳定且可能引起局部疼痛。剂量可能略高于静脉注射。
    • 皮下注射(SC):起效时间与肌肉注射相似,常用于居家姑息治疗,方便患者或家属操作,剂量与肌肉注射类似。
    • 鞘内或硬膜外注射:直接将吗啡注射到脊髓液或硬膜外腔,可实现局部高度镇痛,而全身副作用较小,主要用于区域性疼痛控制,如分娩镇痛、术后镇痛或顽固性癌痛。剂量非常小,通常为毫克级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2. 口服制剂:

    • 速释片/口服液:起效时间相对较长(约30-60分钟),止痛持续时间较短(约4-6小时)。常用于急性疼痛的初始治疗或爆发性疼痛的快速缓解。剂量通常为10-30毫克,每4-6小时一次,根据疼痛程度和耐受性调整。
    • 控释片/缓释片:起效时间较慢,但止痛效果可持续12-24小时。是慢性疼痛管理(尤其是癌痛)的基石,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初始剂量通常为10-30毫克,每12或24小时一次,需逐步滴定。
  3. 栓剂:

    • 直肠栓剂:用于无法口服的患者或存在严重恶心呕吐时,通过直肠吸收。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与口服速释剂相似。

过量服用吗啡会有什么后果?

吗啡过量是极其危险的,可导致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主要表现为阿片类药物中毒三联征

  1. 呼吸抑制:这是吗啡过量最严重的后果,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呼吸频率显著降低,甚至停止。
  2. 针尖样瞳孔:双侧瞳孔缩小至极致,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3. 意识障碍:从嗜睡、昏迷到深度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此外,还可能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皮肤湿冷发绀、肌肉松弛,甚至引发脑水肿和死亡。吗啡过量需要紧急医疗干预,通常需要静脉注射纳洛酮(Naloxone)作为特效解毒剂。

服用吗啡后,身体会有哪些生理反应?——副作用与管理

吗啡在发挥强大镇痛作用的同时,也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这些副作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剂量、个体差异和用药时长有关。

常见的副作用及其管理

  1. 中枢神经系统相关:

    • 嗜睡/镇静:尤其在用药初期或剂量增加时常见。通常会随着身体对药物的适应而减轻,但严重时需调整剂量。
    • 头晕、眩晕:建议患者缓慢改变体位,避免跌倒。
    • 恶心、呕吐:非常常见,尤其在初次用药时。可通过给予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或调整给药方式来缓解。
    • 呼吸抑制:最严重的副作用。表现为呼吸频率和深度减低。在医生指导下,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并密切监测呼吸频率。严重者需纳洛酮拮抗。
    • 瞳孔缩小(针尖样瞳孔):这是阿片类药物的典型表现,通常无害。
    • 欣快感或烦躁不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需密切观察。
  2. 胃肠道相关:

    • 便秘:几乎所有长期服用吗啡的患者都会出现,是由于吗啡减慢肠道蠕动造成的。需要常规预防性使用泻药(如刺激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增加液体和纤维摄入。
    • 口干:可多饮水或含润喉糖缓解。
  3. 心血管系统相关:

    • 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导致头晕甚至晕厥,尤其是在体位改变时。嘱咐患者缓慢起身。
    • 心动过缓:较少见,但需监测心率。
  4. 泌尿系统相关:

    • 尿潴留:吗啡可能增加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排尿困难。需密切观察,必要时导尿。
  5. 皮肤相关:

    • 瘙痒:由组胺释放引起,可使用抗组胺药缓解。
    • 出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

吗啡的耐受性、身体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是如何形成的?

  1. 耐受性(Tolerance):

    是指长期反复使用吗啡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需要逐渐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镇痛效果。这是由于体内阿片受体的数量或敏感性发生变化,以及神经元适应性调节所致。耐受性是一种正常的药理学现象,并非成瘾。在临床疼痛管理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耐受性调整剂量。

  2.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是指长期使用吗啡后,机体已经适应了药物的存在。如果突然停药或显著减少剂量,或给予阿片受体拮抗剂,就会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的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身体依赖性也是一种生理适应现象,是药物长期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结果,也不同于成瘾。

    吗啡戒断的症状有哪些,应该怎么处理?

    吗啡戒断症状通常在停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与用药剂量、时长、个体差异有关。常见症状包括:

    • 早期症状(停药后6-12小时):流泪、流涕、哈欠、出汗、嗜睡不安、焦虑、激动、瞳孔散大。
    • 后期症状(停药后12-72小时达到高峰):全身疼痛(肌肉、骨骼)、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泻、鸡皮疙瘩、颤抖、失眠、高血压、心动过速、发热、脱水、严重烦躁不安甚至惊厥(罕见)。

    戒断症状的处理通常采用逐渐减量(Tapering)的方式,即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减少吗啡剂量,使身体有足够时间适应药物浓度的下降,从而减轻戒断反应。必要时,可使用替代疗法(如美沙酮、丁丙诺啡)或对症支持治疗(如止吐药、止泻药、镇静剂)来缓解不适。

  3. 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成瘾(Addiction):

    是指一种对药物的强制性觅药和用药行为,即使明知有害,也无法停止,并伴有对药物的强烈渴求。成瘾的核心是行为模式的改变,通常表现为对药物的先占观念、失控性使用、持续使用 malgré de adverse consequences (尽管有不良后果) 和复发倾向。心理依赖性涉及到大脑奖赏通路的病理性改变,它与躯体依赖和耐受性是不同的概念。并非所有产生躯体依赖的患者都会发展为心理依赖/成瘾,尤其是在严格的医疗监管下,用于治疗疼痛的患者,成瘾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警惕。

在什么情况下不应使用吗啡?——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尽管吗啡用途广泛,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禁忌症和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

绝对禁忌症

  • 急性呼吸抑制:吗啡会进一步抑制呼吸,可能危及生命。
  •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吗啡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加重呼吸困难。
  • 颅内压增高或颅脑损伤:吗啡可升高颅内压,掩盖神经系统症状,加重脑损伤。
  • 严重肝功能不全:吗啡主要在肝脏代谢,严重肝功能不全会导致药物蓄积,增加毒性。
  • 机械性肠梗阻或麻痹性肠梗阻:吗啡会减慢肠道蠕动,加重肠梗阻。
  • 对吗啡或其他阿片类药物过敏: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 未诊断的急腹症:吗啡可能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

相对禁忌症或需谨慎使用的情况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可能加重呼吸抑制。
  • 肾功能不全:吗啡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药物蓄积。
  • 老年人或体弱者:对药物敏感性增高,易出现副作用,需减量。
  • 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对阿片类药物敏感性增加。
  • 胆道疾病:可能引起胆道痉挛。
  • 前列腺肥大或尿道狭窄:可能加重尿潴留。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需在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
  • 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镇静剂、安眠药、酒精)合用:会显著增强呼吸抑制和镇静作用,增加风险。

吗啡的合法获取和使用途径是什么?——严格的法律管制

鉴于吗啡强大的药理作用和潜在的滥用风险,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严格的法律管制。

  1. 处方药:吗啡是一种严格的处方药,患者必须凭执业医师开具的特殊处方(如麻醉药品专用处方)才能在指定药房或医院药房获取。
  2. 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在医疗机构内部,吗啡的采购、储存、分发、使用和销毁都有极其严格的流程和记录,以防止流失和滥用。通常由专门人员管理,并有双人核对制度。
  3. 专业医疗人员使用:吗啡只能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护人员(如医生、护士)按照医嘱进行给药。患者不得自行购买或擅自使用。
  4. 患者教育:医生在开具吗啡时,会详细告知患者用药剂量、给药时间、注意事项、副作用及管理方法,强调其潜在的依赖性和成瘾性风险,并要求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5. 特殊情况下的居家使用:在晚期癌症或临终关怀中,经医生评估,患者可以在家中使用口服或皮下注射吗啡。此时,医生会详细指导患者家属如何安全储存、给药和处理剩余药物。

任何非医疗目的的获取、持有、使用或贩卖吗啡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因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对吗啡应保持敬畏之心,切勿私自尝试或滥用。

吗啡是什么药物

By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