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摩擦,在北平西南方向的卢沟桥畔爆发。这起事件,史称“卢沟桥事变”,也被西方媒体称为“马可·波罗桥事变”。它并非偶发,而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侵略野心下,精心策划或蓄意利用的导火索。此次事变,直接导致了中华民族长达八年之久的全民族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起点,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什么——冲突的导火索与性质
1. 事变性质与直接诱因
卢沟桥事变,本质上是日本中国驻屯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向中国守军发起挑衅性军事行动,并迅速将其扩大化,以达到其侵占华北的战略目的。
直接诱因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夜间。当时,日本中国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即一木清直大队属下)在宛平城东北方向,紧邻卢沟桥的龙王庙附近进行非法夜间军事演习。晚10时40分左右,日军声称在演习过程中,一名叫做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踪”,随即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
中国守军,即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面对日军的无理要求,予以严词拒绝。宛平县长王冷斋和29军副参谋长秦德纯明确表示,日军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更没有权力进入中国城池进行搜查。这一拒绝,成为了日军发动进攻的直接借口。
2. 国际背景与预设目标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谈话,虽然晚于事变,但清晰反映了中国方面对事变的最终认知和决心。
卢沟桥事变并非孤立的突发事件,而是日本自“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推行“华北分离工作”和“满蒙生命线”政策的必然结果。日本蓄意制造事端,试图割裂华北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建立所谓的“华北自治政权”,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大陆铺平道路。因此,即便是没有“失踪士兵”的借口,日军也迟早会寻找其他理由发动类似冲突。
二、哪里——事发地点的战略要冲
1. 具体地理位置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精确地点位于北平(今北京)西南方向约15公里处的永定河上。事变的核心区域包括:
- 卢沟桥: 这座始建于金朝的古老石桥,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而闻名。但在军事上,它更是横跨永定河,连接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的交通要道。
- 宛平城: 紧邻卢沟桥东侧的一座小型军事卫城。宛平城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是京师门户的屏障,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事变爆发时,中国军队在此驻防。
- 龙王庙与铁桥: 日军进行演习的地点靠近卢沟桥东的龙王庙一带,且附近还有一座铁路桥,是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的重要节点。
2. 战略重要性
卢沟桥及其周边地区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 交通枢纽: 卢沟桥是北平通往华北、华中乃至西南地区的重要陆路通道。平汉铁路(北平-汉口,今京广铁路)横穿此处,连接着中国的心脏地带,是物资运输和兵力调动的大动脉。
- 北平门户: 作为中国首都北平的西南门户和屏障,一旦卢沟桥和宛平城失守,北平将直接暴露在日军炮火之下,甚至可以轻易被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 军事据点: 宛平城本身就是一座军事堡垒,驻扎着中国军队,是抵御外来侵略的第一道防线。控制此地,可俯瞰永定河两岸及平原。
正因其非凡的战略价值,日本侵略者才将此地选作侵略战争的突破口,企图通过控制这一要冲,实现对华北的全面占领。
三、为什么——日本侵略野心与事前布局
1. 日本扩张主义的长期战略
卢沟桥事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军国主义长期以来的侵略扩张政策,特别是其对中国“满蒙生命线”和“华北特殊化”的野心。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将侵略中国作为其“大陆政策”的核心。
- “九一八事变”的延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此后,日本并未满足,而是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企图将其从中国版图中分离出去。
- “华北特殊化”: 日本通过扶植伪政权、制造各种事端(如“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逐步在华北地区建立特殊地位,排挤中国国民政府的合法行政权,并频繁在该地区部署军队、进行军事演习。
- 资源掠夺: 华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矿、铁矿等战略资源,对日本的工业和战争机器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控制华北,能够为日本提供重要的战略物资。
2. 军事部署与挑衅
事变发生前,日本已在中国华北地区部署了相当规模的军队——中国驻屯军。这支军队的合法性备受争议,但日本坚持其根据《辛丑条约》的权力(实际上已超出条约规定范围)。
- 频繁的军事演习: 日本驻屯军在卢沟桥附近频繁进行夜间军事演习,其目的不仅在于训练,更在于试探中国军队的反应,制造摩擦,为寻衅滋事制造条件。这种演习本身就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
- 寻找借口: “失踪士兵”事件,无论真假,都被日军视为绝佳的战争借口。日本军方内部一直存在扩大对华战争的强硬派,他们积极推动事变升级。
- 速战速决的企图: 日本军方认为,通过一次局部军事打击,能够迫使中国国民政府屈服,实现其对华北的政治、经济控制,避免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但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四、多少——卷入兵力与最初伤亡
1. 参战兵力
日军方面:
- 初始部队: 1937年7月7日夜,在卢沟桥进行演习的日军为日本中国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队长清水节郎),隶属于一木清直大队。这支部队最初规模不大,大约一个中队约150-200人。
- 迅速增援: 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从丰台、天津等地调集援军,包括中国驻屯军独立步兵第11联队、炮兵部队等,并在数日内从关东军、朝鲜军中抽调大量兵力增援华北,总兵力迅速膨胀至数万人。
中国军队方面:
- 主要守军: 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事发时,负责卢沟桥和宛平城防务的是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团长为吉星文。在宛平城内直接迎战的官兵约一个营至一个团的兵力。
- 后续支援: 29军迅速调集周边部队进行支援,包括该军第37师其他部队、第38师部分部队等,逐步集结了数万兵力投入抗战。
2. 初始战况与伤亡
事变爆发的当夜及次日,战况极其激烈。
- 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吉星文团长率领部队,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29军将士手持大刀,与日军进行肉搏,甚至一度夺回被日军占领的桥头阵地。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捍卫国家主权。
- 伤亡情况: 尽管具体伤亡数字在初期难以精确统计,但史料记载,中国守军在抵抗中付出巨大牺牲。吉星文团在夜战中伤亡惨重,但无一人退缩。日军也遭到了顽强抵抗,有所伤亡,但其官方通常会刻意缩小伤亡数字。例如,仅7月8日一天,中国军队在宛平城外的守卫战中就伤亡数百人。
- 战斗持续: 卢沟桥地区的战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续了数日甚至数周,期间伴随着局部的谈判与再次激战,直至战火蔓延至整个华北。
五、如何——战火骤起与反复拉锯
1. 冲突爆发的细节
1937年7月7日夜10时40分,日军声称士兵失踪,并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中国29军副参谋长秦德纯在接到日方要求后,立即通过电话向北平市长秦德纯(兼冀察政务委员会秘书长)报告。北平当局坚决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但为避免冲突升级,同意派员与日方共同寻找“失踪”士兵。然而,日军并未等待,也未停止军事演习。
7月8日凌晨3时30分左右,日军突然向宛平城发起进攻,并用炮火轰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29军第219团团长吉星文接到命令,立即指挥部队奋起还击。在炮火连天的夜色中,中国士兵们依托城墙和工事,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枪战和炮战。
2. 局部停战与战火重燃
事变爆发初期,中国国民政府和29军都力求通过外交途径和局部谈判解决冲突,避免全面战争。
- 首次谈判: 7月8日上午,在驻北平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与中国29军代表的谈判中,双方达成初步口头协议,大致内容是日军撤回永定河东岸,中国军队返回宛平城。但协议墨迹未干,日军便再次向宛平城开炮。
- 战火反复: 尽管有多次谈判尝试,日军却并未真正停火。他们不断增兵,持续向宛平城和卢沟桥施压,甚至多次攻占卢沟桥东头和宛平城外部阵地。中国守军则在吉星文、赵登禹等将领的指挥下,反复进行反击,夺回失地。例如,29军的“大刀队”在肉搏战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 日军的增兵策略: 在谈判的同时,日军已决定向华北地区大规模增兵。从朝鲜、关东州等地抽调的部队源源不断地开往华北,摆出全面开战的姿态。这种“边谈边打、以打促谈”的策略,其目的在于逼迫中国方面接受其侵略条件。
六、怎么——事件的升级与全面战争的序幕
1. 政治决策与抗战决心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国民政府认识到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 蒋介石的庐山谈话: 1937年7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庐山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这篇讲话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以武力逼降中国的幻想。
- 全国各界的回响: 卢沟桥事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各地团体纷纷通电谴责日军暴行,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全民族抗战的呼声日益高涨。
2. 战事蔓延与全面爆发
尽管中国方面力图通过外交途径和局部停战来避免全面战争,但日军的侵略野心使其不可能止步于卢沟桥。
- 北平、天津失陷: 7月26日,日军对北平、天津发动总攻。在日军优势兵力与火力的压迫下,29军奋力抵抗,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终在7月29日北平沦陷,7月30日天津失守。此后,29军主力撤退。
- 淞沪会战爆发: 随着华北战事的扩大,日军于8月13日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全面抗战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再是局部的冲突,而是席卷全国的全面战争。
3. 历史影响
卢沟桥事变成为全面抗战的起点,它彻底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它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凝聚了全民族的抗战意志。同时,它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性事件,预示着全球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全面展开。
卢沟桥,这座历经风雨的古桥,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象征,永远铭刻在民族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