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边的朋友或网络上的“导师”突然宣布自己“投身创业大潮”,却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甚至有点匪夷所思时,一句带着疑惑、不解甚至一丝嘲讽的诘问便会在心中油然而生:“你管这叫创业?”这并非是对所有创业者的否定,而是指向那些游走在商业边缘、以模糊概念包装、以高额回报诱惑、实则缺乏实质支撑的所谓“创业”现象。究竟是什么样的活动,能让人发出如此直击灵魂的疑问?它又是如何运作,谁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将围绕这些核心疑问,剥开这些“创富神话”的层层外衣。
一、它“创”了些什么?——“你管这叫创业”的本质特征与表现
到底是什么样的“创业”行为,会让人发出“你管这叫创业”的疑问?这类活动往往具有一套高度相似的表层特征和内在逻辑。
1.1 显而易见的共性:
- 缺乏实质性产品或服务: 其宣称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抽象的“成功学课程”、虚无缥缈的“商业模式培训”,或者某款质量存疑、价格虚高的“黑科技”商品。其真正的价值难以被市场客观衡量,多依赖于宣传和包装。
- 高度依赖“拉人头”或“裂变”模式: “盈利”的核心逻辑并非通过正当的商品或服务销售,而是通过发展下线、吸收新成员、收取会员费、入门费或投资额来实现资金的循环与汇集。层级分销是其典型的操作手法。
- 营造“一夜暴富”或“财务自由”的幻象: 宣传内容极尽浮夸之能事,充斥着豪车、别墅、全球旅行、轻松月入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口号,旨在制造强烈的成功暗示,吸引那些渴望快速改变命运的人群。
- 信息不透明与概念模糊: 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资金流向、风险提示等关键信息往往语焉不详。他们善于运用各种新潮但空洞的词汇(如“元宇宙”、“区块链”、“数字经济”、“社群电商赋能”)进行概念包装,使得普通人难以看清其真实运作的逻辑。
1.2 常见的具体案例:
- 某些微商代理模式: 不以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取胜,而是强调囤货、发展层级代理,通过下级代理的“进货”来获取利润,形成层层盘剥。
- 在线知识付费的“割韭菜”现象: 贩卖粗制滥造、内容空泛的“成功学”、“赚钱秘籍”或“致富课程”,鼓吹学员听课就能掌握“财富密码”,进而再将这些课程销售给更多的人,形成内部循环消费。
- 各种“高额返利”或“链改”项目: 承诺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固定回报率(如日化收益0.5%以上),要求参与者投入大量资金,并通过邀请新人加入来加速“回本”或获得更高收益。
- 某些“社交电商”或“社区团购”的变种: 打着“分享经济”、“新零售”的旗号,实则运行多级分销机制,商品本身利润空间被层层盘剥,最终消费者或底层参与者难以获得实际利益,甚至成为“库存消化者”。
二、为何有人趋之若鹜,又引人质疑?——动机、宣传与反思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这种模式的“创业”?而观察者又为何会质疑其是否是真正的创业?这背后是参与者与观察者不同的视角和心理。
2.1 参与者的心路:
- 快速致富的强烈渴望: 在当下社会,经济压力和阶层固化焦虑让很多人产生了“弯道超车”的冲动,对“一夜暴富”的许诺缺乏抵抗力。
-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普通人缺乏专业的商业判断能力,难以分辨真伪。加上信息渠道的单一性,以及对“专家”、“导师”的盲目信任,容易轻信诱导性宣传。
- 社交压力与情感绑架: 许多这类“创业”通过亲友、熟人圈进行传播,利用人际间的信任关系进行推广,使得被邀请者碍于情面、害怕错过“机会”,或被“共同致富”的愿景所打动而加入。
- “低门槛”的诱惑: 宣传中往往强调“无需经验”、“一部手机即可操作”、“0基础小白也能成功”,极大地降低了人们进入的心理门槛,让他们误以为创业真的如此简单。
2.2 观察者的困惑:
真正的创业,是以创新为驱动,发现并解决市场痛点,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来创造社会财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商业回报。而那些被质疑的“创业”,其核心逻辑却往往是财富的重新分配,而非财富的创造。它们往往缺乏核心竞争力、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甚至是以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来维系另一部分人的“收益”,这与真正的创业精神背道而驰。
2.3 惯用的“理论”包装:
这类“创业”模式背后,总有一套看似高深实则空洞的“理论”或“宣传点”来为自己赋能:
- “风口论”: 宣称抓住了某个“时代风口”,如“下一个互联网红利”、“区块链革命的浪潮”、“AI赋能的机遇”等,营造出不容错过、稍纵即逝的紧迫感。
- “系统赋能论”: 强调加入后有“专业团队指导”、“完善的培训体系”、“傻瓜式操作流程”,让参与者感觉自己即使是“小白”也能轻松成功,无需承担过多风险。
- “圈层效应论”: 鼓吹加入的是“高端圈子”、“人脉资源”,能接触到“顶尖人才”,享受“专属特权”,满足人们对归属感、身份认同和向上社交的需求。
三、奇迹在哪里上演?——传播渠道与目标群体
这类“创业”活动通常发生在哪里?它的“客户”或“参与者”从哪里获取信息?其“市场”又主要聚焦于谁?
3.1 活动的物理或虚拟场域:
- 线上: 微信群、朋友圈、QQ群、各种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的直播间和评论区、知乎/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分享、甚至是各种不知名的App和网页链接。它们擅长利用算法推荐和社交裂变快速扩散,无孔不入。
- 线下: 各种“财富沙龙”、“创业讲座”、“精英特训营”、“招商大会”是常见的形式。在三四线城市或城乡结合部,这些活动尤其活跃,常租用酒店会议室、咖啡馆或写字楼的临时场地进行宣讲,营造高大上的氛围。
3.2 信息获取的主要路径:
- 熟人推荐: 这是最常见也最具迷惑性的渠道,因为信任关系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警惕性。
- 网络广告与软文: 在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短视频平台投放的诱导性广告,以及看似“成功故事”实则精心编造的软文。
- 免费讲座/课程: 以“免费获取知识”为诱饵吸引潜在参与者,然后在后续环节中逐步推销其“创业项目”,进行高强度转化。
- “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 组织者会找人扮演“成功者”,通过线上分享或线下巡讲来制造吸引力,用“榜样力量”进行感染。
3.3 “市场”的精准画像:
这类“创业”的“市场”主要聚焦于以下几类群体:
- 急于求成、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 尤其是刚步入社会,对未来充满憧憬又缺乏方向感的群体,容易被“快速成功”的许诺所吸引。
- 寻求副业、渴望增加收入的工薪族: 他们往往工作压力大,对现有收入不满意,对“轻松赚钱”、“躺赚”的宣传缺乏抵抗力。
- 赋闲在家、希望体现自我价值的家庭主妇: 这部分群体社交圈相对固定,更容易受到熟人推荐的影响,也更容易被“在家也能创业”的口号打动。
- 对传统投资方式感到失望,寻求“新机遇”的投资者: 他们期望通过“创新模式”实现超额回报,风险识别能力相对较弱。
四、投入几何,收益几何?——数字游戏里的承诺与现实
参与这种“创业”的“门槛”或“初始投资”通常是多少?“承诺的回报”和“实际的回报”又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4.1 “门槛”与初始投入:
- 低至数百元: 某些“学习课程”、“会员资格”或“入门套装”可能仅需数百元,给人一种“小投入大回报”的错觉,降低了初次尝试的心理门槛。
- 高至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成为“高级代理”、“城市合伙人”或“投资项目”的门槛则可能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这些往往与更高的“承诺回报”挂钩,诱惑力也更大。
- 隐性成本: 除了明面上的费用,还有如囤货压力、参与各种“培训”或“大会”的交通住宿费,以及为了维护“团队”或“人脉”而产生的额外支出,这些往往被刻意忽略。
4.2 令人心动的“承诺回报”:
“承诺的回报”通常被描绘得极为诱人且具体,远超任何正规投资:
- 高额固定收益: 如“每日0.5%-2%的收益”、“每月30%的保底回报”、“年化收益高达100%以上”,远超银行存款和正规理财产品的利率,挑战投资常识。
- 快速回本: 宣称“最短15天回本,3个月实现利润翻番”、“投入1万,一年变10万”等,营造极高的投资效率。
- 丰厚佣金提成: 发展下线可获得多级提成,层级越高,提成比例越大,鼓励参与者不断拉新人。
- “股权激励”或“分红权”: 对于更高级别的参与者,会抛出未来公司上市或项目成功后的“股权分红”诱饵,制造长期财富愿景。
4.3 残酷的“实际回报”:
- 绝大多数人亏损: 处于金字塔底层的绝大多数参与者往往血本无归,甚至因此背负巨额债务,影响个人征信和家庭生活。
- 少数人短期获利: 只有极少数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发起人及早期核心参与者,能通过收割后来者的资金实现短期暴富。他们的“成功”是以无数人的损失为代价。
- “纸面富贵”: 有时所谓的“收益”只是一串数字显示在App或网页上,无法提现,或者提现时设置各种苛刻条件和高昂手续费,最终形同虚设。
4.4 隐秘的运营成本:
这类“创业”的运营成本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宣传推广费用: 购买网络广告位、制作精美但虚假的宣传物料、聘请“讲师”或“托儿”来烘托气氛。
- 场地租赁与活动费用: 举办线下沙龙、讲座、庆功会等活动的租金、布置、餐饮等费用。
- 技术平台搭建与维护: 对于线上模式,需要开发或租用App、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等,但往往成本低廉且粗糙。
- 团队维系与激励: 支付高层“合伙人”的“奖金”或“分红”,以维持其积极性,让他们继续发展下线。
五、“局”是如何设的,又是如何收场的?——运作流程与风险策略
这种“创业”是如何开始的?他们如何“招募”参与者?日常运营是怎么进行的?“风险”又是如何被包装或掩盖的?
5.1 启动与包装:
一个典型的“你管这叫创业”项目通常以精心设计的包装开始:
- 概念选取与包装: 挑选当下最热门、但大众理解门槛高的概念(如区块链、AI、Web3.0、碳中和等),或者编造一个看似宏大实则空洞的“伟大愿景”或“使命”。
- 原型搭建与虚假背书: 快速开发一个简陋的App或网站,制作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宣传视频和PPT,并附上虚构的“专家团队”、“战略合作伙伴”或“投资机构”的logo。
- 核心团队组建与激励: 招募一批“口才好”、“有煽动性”、“有执行力”的“讲师”或“推广大使”,这些人往往被赋予高额的“原始股权”、“高比例佣金”或“优先返利权”。
5.2 招募与推广的艺术:
他们深谙人际传播与心理暗示的技巧:
- 线上策略: 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炫富内容、成功学鸡汤、励志语录,或在各种社群内散布“内部消息”、“独家商机”,吸引目标人群。通常会先提供免费的“试听课”或“项目介绍会”作为流量入口。
- 线下策略: 组织免费的沙龙、讲座,邀请“成功者”现身说法,利用现场气氛、集体狂热和“专家”的权威性,通过“会销”模式,诱导人们立刻做出“投资”决策。
5.3 日常运营与风险掩盖:
这类“创业”的日常运营核心是不断吸引新资金进入以维持庞氏骗局的运转。为此,他们会:
- 制造“利好消息”: 定期发布项目“进展”、“合作伙伴签约”、“技术突破”等虚假或夸大的消息,营造项目蓬勃发展的假象,增强参与者的信心。
- 举办“庆功会”、“表彰大会”: 奖励那些“业绩突出”的参与者,用榜样的力量刺激更多人加大投入或发展下线,形成内部激励循环。
- 设立“资金池”或“提现门槛”: 参与者的资金往往流入少数人控制的账户,提现时设置各种复杂条件,如“需达到一定金额”、“需邀请新成员”、“系统维护升级”、“配合监管审计”等,以拖延或限制用户提现。
- 风险包装与转嫁: 将所有风险归咎于“市场波动”、“不可抗力”或“个人努力不足”,巧妙避开自身责任。同时,通过签订各种“免责协议”或“自愿投资协议”来规避法律风险,让参与者承担所有后果。
5.4 瓦解与收场:
当资金链难以为继,或者外部监管介入时,这类“创业”通常会迅速瓦解,留下满地狼藉:
- 平台跑路: 最直接也最常见的结局。发起人携款潜逃,网站或App突然关闭,客服失联,人间蒸发。
- 项目解散: 以“业务调整”、“战略转型”、“遭遇不可抗力”等理由宣布项目终止,但前期投入的资金无法退还,或仅能以极低折扣退还部分。
- 内部矛盾爆发: 资金停摆后,底层参与者无法获得收益,向上级追责,最终导致团队内讧、关系破裂,甚至引发社会事件。
六、是谁在导演,又是谁在入局?——“你管这叫创业”里的众生相
这类“创业”的舞台上,究竟是哪些人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谁是真正的受益者,谁又是最终的受害者?
6.1 幕后的策划者与组织者:
- 特征: 这些人通常具有较强的口才、煽动性,擅长概念包装、营销推广,甚至有过类似诈骗或传销的经验。他们深谙人性弱点,能精准抓住大众对财富的渴望和对权威的盲从。
- 背景: 可能是某些自封的“成功学大师”、前营销公司高管,或是没有任何正规商业背景却急于“证明自己”的投机者。他们往往背景复杂,难以追溯。
6.2 台前的“推广大使”与“成功榜样”:
- 特征: 这些人往往是早期加入并获得部分“成功”(通常是利用下线资金)的人,或者本身就是组织者培养的“骨干”,是团队的“中坚力量”。他们积极发展下线,扮演着“成功榜样”和“指路人”的角色。
- 目的: 通过自身“成功”的案例吸引更多人加入,以获取高额佣金或提成。他们有时是骗局的帮凶,有时也是被洗脑的受害者,在骗局破裂时同样会面临巨大损失。
6.3 广大的受众与参与者:
- 特征: 如前文所述,他们通常是急于求成、缺乏经验、信息不对称、容易轻信他人、渴望改变现状的人。年龄跨度大,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退休赋闲人员都有,甚至包括一些小微企业主。
- 心理: 既有对财富的憧憬,也有对知识的渴望(渴望学习“成功秘诀”),还有对社交圈的融入需求,希望能通过“抱团”改变命运。
6.4 最终的受益者与受害者:
- 受益者: 毫无疑问是金字塔顶端的发起人及其核心组织者,他们攫取了绝大部分资金,并能在项目瓦解前迅速抽身。少数早期加入并快速发展下线的人也可能短期内获得收益,但这种收益往往是建立在后来者的亏损之上。
- 受害者: 绝大多数的普通参与者。他们不仅损失了金钱,还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了家庭关系、人际信任,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七、最盛行的时机?——社会环境与个体心理的交织
这种“创业”模式通常在什么经济环境下更活跃?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接触或相信这种“创业”?
- 经济下行或转型期: 当传统行业面临挑战、就业市场压力增大时,人们对“新机遇”的渴求会更加强烈,更容易被看似“创新”实则虚假的模式所吸引,寻求“救命稻草”。
- 信息爆炸与焦虑感并存的时代: 社交媒体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但也加剧了比较心理和焦虑情绪。人们看到别人“成功”,便容易产生“我也行”、“我不能落后”的错觉,或者担心错过“风口”。
- 新概念层出不穷时: 每当有新的技术概念(如区块链、AI、元宇宙)兴起,由于其专业性强、大众理解度低,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借用进行包装,披上“高科技”、“前沿趋势”的外衣,混淆视听。
- 个人处于迷茫或转型阶段: 刚毕业的学生、面临职业瓶颈的上班族、全职妈妈、希望通过副业改变生活的普通人等群体,在寻求个人成长或经济独立时,由于其固有认知局限,更容易被这类“创业”所瞄准。
【你管这叫创业】背后的警示:
“你管这叫创业?”这句疑问,不仅仅是对某些特定行为的质问,更是对浮躁的社会心态和非理性财富观的警醒。真正的创业,始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终于创造价值、回馈社会,其过程充满了艰辛与不确定,需要扎实的商业逻辑、持续的投入和对风险的清醒认知。它不承诺一夜暴富,而是脚踏实地,用智慧和汗水去开拓。而那些被冠以“创业”之名,实则充斥着投机、欺骗和击鼓传花把戏的活动,最终只会留下满地狼藉和信任的废墟。对于个体而言,擦亮双眼,回归商业本质,审慎思考每一个“财富神话”背后的逻辑,方能避免误入歧途;对于社会而言,加强监管,提升公众认知,才能有效遏制这类虚假“创业”的蔓延,让真正的创新创业拥有更纯粹、更健康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