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一些看似相近的词汇常常让人在遣词造句时陷入沉思,而“作出”与“做出”便是其中一对典型的代表。它们在许多语境下可以互换使用,导致不少人认为它们并无二致。然而,在追求语言精准、表达高效的今天,深入理解并恰当运用这对词,无疑是提升沟通效能的关键。本文旨在从实用的角度,为您剖析“作出”与“做出”的细微差别,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择策略,让您的表达更上一层楼。

“是什么”:探究“作出”与“做出”的核心异同

初看之下,“作出”和“做出”都表示完成某个行为或产生某个结果。然而,它们的内在侧重点和惯用搭配却存在微妙的差异,这正是区分两者的起点。

“作出”的内涵与典型应用

  • 侧重点:“作出”往往强调一种经过深思熟虑、正式决定或公开发布的行为,其结果通常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法律效力或社会意义的。它带有更强的“完成性”和“终结性”,仿佛是经过一系列过程后盖棺定论的产物。
  • 语体色彩:偏向书面语、正式语体,常用于公文、报告、法律文本、严肃新闻报道等场合。
  • 典型搭配:

    • 决定、指示、批示:如“作出重大决定”、“作出明确指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决策的权威性和正式性。
    • 贡献、牺牲、努力:如“作出卓越贡献”、“作出巨大牺牲”、“作出不懈努力”。强调付出的庄重和价值。
    • 反应、回应、姿态:如“作出迅速反应”、“作出积极回应”、“作出强硬姿态”。强调行为的明确性和立场。
    • 判断、评价、结论:如“作出公正判断”、“作出客观评价”、“作出科学结论”。强调结论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示例:
政府就突发事件作出了快速响应。
科学家们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公司董事会作出了调整市场策略的决议。

“做出”的内涵与典型应用

  • 侧重点:“做出”则更强调具体实施、行动过程以及产生可见结果。它更侧重于“动手去完成”、“创造”或“形成”某个事物或状态,具有较强的“动感”和“实践性”。在某些情况下,它更贴近口语和日常表达习惯。
  • 语体色彩:既可用于书面语,也广泛用于口语,更具灵活性和普遍性。在日常交流、文学作品、非正式报道中更为常见。
  • 典型搭配:

    • 改变、调整、改进:如“做出重大改变”、“做出细微调整”、“做出积极改进”。强调行动带来的变化和优化。
    • 选择、判断、决定:如“做出艰难选择”、“做出错误判断”、“做出临时决定”。与“作出”在此处有高度重叠,但“做出”可能更侧重于行动本身而非结果的正式性。
    • 成绩、成果、业绩:如“做出显著成绩”、“做出喜人成果”、“做出优异业绩”。强调通过努力实际取得的成就。
    • 尝试、努力、突破:如“做出大胆尝试”、“做出新的努力”、“做出技术突破”。强调行动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示例:
他们正在努力做出更好的产品。
面对挑战,我们必须做出积极应对。
他在艺术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此处“做出”和“作出”均可,但“做出”可能更强调其创作过程)

“为什么”要区分使用?—— 语境与语气的影响

看似细微的差别,实则关乎表达的精准性和专业度。选择“作出”或“做出”,不仅仅是语法上的考量,更是对语境、语气和表达目的的深刻理解。

提升专业性和权威性

在官方文件、法律条文、学术论文等需要严谨、正式表达的场合,“作出”的使用能够增强文本的权威性和庄重感。例如,法院“作出判决”,而非“做出判决”,这体现了判决的法律效力和经过严格程序的正式性。如果随意混用,可能会削弱文本的严肃性。

强调行为的性质与过程

“作出”常用于强调一种既定或已完成的,带有明确意图和结果的行为。而“做出”则能更好地表达一个正在进行、充满动态或者更侧重于行为本身而非其最终正式效果的过程。比如,“做出改变”强调的是改变这个行为本身,而“作出改变”则可能强调改变的决策和其带来的既成事实。

避免歧义与误解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互换不会造成严重理解障碍,但在某些精细语境中,错误的用词可能导致读者对行为的性质产生偏差。例如,一家公司“作出承诺”通常指其正式且有约束力的保证,而“做出承诺”可能更像是一种口头的、非正式的表态。

“哪里”是它们的最佳舞台?—— 场景适配

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作出”和“做出”有不同的偏好。理解这些偏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各类写作和沟通需求。

正式文体与公文报告:首选“作出”

  1. 政府公文、法规条文:“作出”是这些文体中的常客,如“国家机关依法作出规定”、“地方政府作出部署”。
  2. 企业公告、会议纪要:在宣布重要决策、声明立场时,如“公司董事会作出决议”、“会议作出指示”。
  3. 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在陈述研究结论、提出理论判断时,如“实验结果作出如下结论”、“研究团队作出突破性发现”。(但“做出”在描述具体实验操作和结果时也常见,例如“做出精确测量”)。

日常交流与新闻报道:灵活运用,倾向“做出”

  1. 新闻报道、媒体评论:在描述人物行为、事件进展时,“做出”的使用频率更高,如“球员在关键时刻做出精彩表现”、“企业做出市场调整”。但对于政府或机构的正式声明,仍会使用“作出”。
  2. 商业沟通、项目方案:在阐述具体行动计划、成果展示时,如“团队做出详细方案”、“我们正在努力做出更好的产品”。
  3. 个人陈述、口语表达:在日常对话或个人经验分享中,“做出”更为自然流畅,如“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们对我的建议做出了反馈”。

文学创作:根据表达意境灵活选择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意境和人物的性格,灵活选择“作出”或“做出”。“作出”可能赋予行为更多的宿命感或宏大感,而“做出”则可能更侧重于行动的细节和生动性。

“多少”种可能?—— 词汇搭配与修饰范围

“作出”和“做出”可以修饰的动作或结果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搭配都同样自然或恰当。

“作出”的常见搭配(强调正式、结果、宏大)

  • 决策类:决定、规定、部署、判决、裁定、指示、批示、规划、承诺
  • 贡献类:贡献、牺牲、努力、付出
  • 反应类:反应、回应、表态、姿态、声明、解释、让步
  • 评价类:判断、评价、结论、定论、分析
  • 改变类:改变、调整(当强调改变的官方性和重要性时)

思考:“作出巨大贡献”通常比“做出巨大贡献”听起来更正式、更具分量。

“做出”的常见搭配(强调行动、过程、具体)

  • 行动类:改变、调整、改进、修正、选择、尝试、突破、行动、举动、努力
  • 结果类:成绩、成果、业绩、进展、示范、样子、榜样
  • 反馈类:回应、反馈、反应(当强调回应的具体行为时)
  • 塑造类:形象、风范、表率

思考:“做出一点改变”比“作出一点改变”更符合日常口语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语如“决定”、“判断”、“努力”等,既可以与“作出”搭配,也可以与“做出”搭配。此时的选择就更依赖于语境和表达的侧重点。例如:

  • “他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强调决定的结果和正式性)
  • “他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选择。” (强调选择这个行为的过程)

总而言之,虽然搭配丰富,但“作出”多用于正式、权威的语境,强调结果的严肃性;“做出”则更偏向于描述具体的行为和行动过程。

“如何”精准选择?—— 实用判断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面对“作出”和“做出”的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实用的判断标准:

1. 考量语体风格与场合正式程度

  • 如果是在撰写公文、法律文本、严肃报告、官方声明等正式文体:倾向于使用“作出”。它能够赋予表达更强的权威性、庄重感和严谨性。
  • 如果是在日常对话、新闻报道、商业邮件、个人陈述或文学创作等非正式或灵活语境:“做出”往往是更自然、更流畅的选择,也更符合现代汉语的口语习惯。

2. 关注动作的侧重点:结果还是过程?

  • 侧重于行为的最终结果、既定事实,或该行为的正式性、权威性:选择“作出”。例如,“作出判决”强调判决的法律效力,已成为事实。
  • 侧重于行为的实施过程、具体行动,或该行为带来的动态变化:选择“做出”。例如,“做出改变”强调的是实施改变这个动作本身。

3. 考察搭配词汇的性质

  • 搭配抽象、宏大或具有法律、政策意义的词汇:如“决定”、“指示”、“贡献”、“牺牲”、“承诺”、“规定”等,常与“作出”搭配。
  • 搭配更具体、可观察的行为或状态词汇:如“改变”、“调整”、“成绩”、“突破”、“选择”、“姿态”等,常与“做出”搭配。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词如“决定”、“姿态”等,两者都可搭配,但侧重点不同。

4. 试着替换验证

在不确定时,可以在心中默念或口头尝试替换。如果替换后感觉语气更庄重、更符合语境,则选择前者;如果感觉更自然、更口语化,则选择后者。这种语感训练对于母语使用者而言尤其有效。

“怎么”避免误用?—— 常见误区与学习策略

即便有了判断标准,误用依然可能发生。了解常见误区并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常见误区

  1. 过度简化,认为两者完全等同:这是最普遍的误区。虽然很多时候互换无碍,但在关键语境下,这种态度会导致表达不够精准。
  2. 不顾语体,一概而论:例如,在严肃的政府报告中频繁使用“做出”,可能会显得不够正式和专业。
  3. 受口语习惯影响,将“做出”泛化:由于“做出”在口语中更为常用,一些人在书面语中也习惯性地使用“做出”,忽视了“作出”在特定语境下的优势。

学习策略

  1. 大量阅读高质量文本:通过阅读官方文件、权威新闻、经典文学作品等,培养对“作出”和“做出”使用语境的语感。注意它们常与哪些词搭配,出现在什么类型的句子中。
  2. 积累典型搭配:制作一个清单,分门别类地列出“作出”和“做出”的常用搭配词组,并记住它们的典型例句。

    • “作出”常用:决定、贡献、努力、反应、指示、承诺、判断、牺牲、规定、部署、判决。
    • “做出”常用:改变、调整、选择、成绩、突破、尝试、改进、回应、姿态、榜样、评价。
  3. 刻意练习与反思:在写作时,有意识地思考“作出”和“做出”的选择,并回顾自己的表达。如果拿不准,可以查阅词典或语言学资料,并对比优秀范例。
  4. 请教母语使用者或语言专家:当遇到特别困惑的语境时,向精通汉语的教师、编辑或语言学家请教,获取专业的指导和建议。他们往往能提供更精辟的分析和准确的示例。

掌握“作出”与“做出”的精准用法,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积累和细致体会的语言功课。它不仅仅关乎词语本身,更是对语言背后文化、语境和表达意图的深刻理解。

结语

“作出”和“做出”这对词的差异,虽细微却足以影响表达的效力和精准度。通过理解它们各自的侧重点、语体风格、搭配习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我们便能在这对近义词的选择上游刃有余。语言的魅力在于其无限的可能性和微妙的差异,而对这些差异的精益求精,正是我们通向高效、优质表达的必由之路。愿本文能助您在语言运用的道路上,更加得心应手,字字珠玑。

作出和做出

By admi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