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诸多形态各异、功能独特的建筑类型。然而,对于初涉其间的人而言,“亭台楼阁轩榭廊舫”这些名称常常令人感到混淆。它们究竟“是什么”?各自的结构、功能和选址“为什么”如此不同?它们在园林中“如何”布局?体量“多少”才算典型?本文将围绕这些疑问,对这些经典建筑元素进行详细且具体的辨析,揭示它们在形制、用途、环境融合等方面的精微差异,助您洞悉中国古典建筑的深层魅力。

一、亭:园林中的点睛之笔

1.1 是什么:开敞通透的休憩与观景平台

亭(Tíng),顾名思义,是“停”息、休憩之所。它是一种体量较小、造型轻巧的建筑,其最核心的特点是开敞性。亭通常由屋顶、柱子和基座构成,四周无墙或仅设低矮的栏杆,内部空间高度开放,与外界环境无缝衔接。其平面形态多样,常见的有四角、六角、八角、圆形、扇形、梅花形等,屋顶形式则有攒尖顶、歇山顶等。

1.2 为什么:选址考量与功能定位

亭的建造地点往往经过精心选择,旨在“哪里”风景优美,便于人们驻足观赏或乘凉避雨。它常建于山顶、水边、路口、花丛中或假山之上。
其主要功能是为游人提供遮阳避雨的休憩场所,同时也是园林中重要的景观构筑物,起到点景、框景、引景的作用。亭的开放性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风光,让身处其中的人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周遭景致。

1.3 如何:设计元素与与环境融合

亭的建造“如何”注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柱子通常采用圆柱或方柱,油漆彩绘多清雅秀丽,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屋顶常有飞檐翘角,造型轻盈。由于其结构简单,施工相对便捷,多采用木结构,辅以瓦顶。在装饰上,亭常有楹联、匾额,增添文化韵味。它与环境的融合,在于其自身不构成阻碍,而是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

1.4 多少:体量与数量分布

亭的体量通常不大,单层居多,高度一般在3至8米之间,占地面积约数平方米至数十平方米。在古典园林中,亭的数量分布取决于园林的大小和功能需求,往往不追求数量多,而是讲究“哪里”放置恰当,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一座大型园林可能散布着数座形态各异的亭,各自承担不同的观景和休憩任务。

二、台:高筑平台承载万象

2.1 是什么:高出地面的水平建筑基座

台(Tái),并非一个独立的建筑本体,而是一种高出地面的水平建筑基座或露天平台。它通常由夯土、砖石或木材等材料筑成,可以是天然高地加以修整,也可以是人工堆筑。其顶部是平坦的,可供人站立、行进或在其上建造其他建筑。

2.2 为什么:选址考量与功能多样性

台的建造“为什么”旨在提供一个更高、更开阔的视野,或作为建筑群的稳定基座。它常建于宫殿、寺庙、宗祠等重要建筑之前,用于祭祀、阅兵、观赏。例如,古代帝王常在高台之上举行大典,以示尊崇和威严。园林中的台则多用于登高望远,将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

2.3 如何:建造材料与与上部建筑关系

台的建造“如何”强调坚固与稳定。早期多为夯土筑成,后逐渐发展为砖石结构,表面常铺设砖或石板。其高度从数米到数十米不等,取决于其承载的功能和上部建筑的规模。台可以独立存在,成为一个观景平台;也可以作为主体建筑的底层基座,在其上建造殿、堂、楼、阁。例如,著名的故宫太和殿就坐落在一个巨大的汉白玉台基之上。

2.4 多少:规模与历史遗存

台的规模差异巨大,从几平方米的园林小台到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宫殿台基,均有存在。在古代,许多大型建筑群都离不开台的承载,其数量往往与建筑群的规模成正比。今天,许多古建筑遗址中,台基是保存最完好的部分,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三、楼与阁:高耸入云的建筑艺术

3.1 楼:巍峨多层的实用与象征

3.1.1 是什么:多层高大的主体建筑

楼(Lóu)指的是多层的高大建筑物。它拥有完整的墙体和屋顶,内部空间通常被划分为多层,设有楼梯连接各层。楼可以是木结构,也可以是砖木混合结构,其体量庞大,高度显著。

3.1.2 为什么:功能(居住、防御、藏书等)、象征意义

楼的建造“为什么”是为了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并常承载重要的象征意义。在住宅中,楼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间;在城防体系中,楼作为瞭望哨和防御工事;在寺庙中,楼可作为藏经阁或钟鼓楼;在园林中,楼则可作为大型观景建筑,或供主人居住、宴饮。其高耸的姿态也常被赋予登高望远、步步高升的象征意义。

3.1.3 如何:结构特点、装饰风格

楼的建造“如何”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多层结构需要复杂的梁柱体系支撑,尤其是在抗震方面有独到的设计。外观上,楼通常立面庄重,开窗规整,多有飞檐、斗拱等装饰构件,体现出宏伟的气势。楼的层数和外观形制,往往反映其建造年代、地域风格和功能定位。

3.1.4 多少:常见层数、分布

楼的层数通常在两层及以上,高的可达十余层甚至更高(如应县木塔)。其体量远大于亭,占地面积和建筑高度均属大型建筑范畴。在宫殿、寺庙、城池和大型园林中,楼是重要的主体或辅助性建筑,数量相对较少,但每一座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2 阁:精致典雅的审美与藏纳

3.2.1 是什么:与“楼”的区别、结构特点

阁(Gé)与“楼”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也是多层建筑。然而,“阁”通常比“楼”体量更小巧精致,且功能上更强调特定用途,如藏书、供佛、远眺或作为闺阁等。它往往更注重内部空间的雅致和外部造型的雕琢。虽然也是多层,但其层高可能不如楼那么均等,有时会有一层或几层做成“暗层”或“夹层”。

3.2.2 为什么:功能(藏书、供佛、观景)、选址

阁的建造“为什么”是为了特定的审美和功能需求。它常建于园林中的制高点,或重要的文化场所,如寺庙的藏经阁、文人雅士的藏书阁。其位置的选择,旨在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宁静、私密且视野开阔的空间。相比于“楼”的宏大, “阁”更追求意境的营造和功能的专一。

3.2.3 如何:设计细节、装饰手法

阁的建造“如何”体现在其精细的设计和丰富的装饰上。它常常拥有精美的藻井、雕花门窗、彩绘壁画,内部空间布局更为考究。其外观造型也常常更加华丽,细节处理更胜一筹,例如飞檐、斗拱的装饰更为繁复,色彩也可能更加鲜艳。在某些情况下,阁会建在石台之上,与台基结合,更显气势。

3.2.4 多少:体量、层数对比

阁的层数通常在二至三层,最高者也少有超过五层的,其体量比一般的“楼”要小。在园林中,阁往往是标志性建筑之一,数量稀少,但地位重要。例如,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这中国古代三大名楼,实际上很多时候也兼具了“阁”的精致与观景功能,体现了两者在某些方面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各有侧重。

四、轩与榭:临景而设的雅致空间

4.1 轩:轻盈通透的观景佳处

4.1.1 是什么:有窗且轻巧的敞轩

轩(Xuān),通常指有窗户、体量轻巧、造型雅致、开敞通透的小型建筑。它常带有回廊或外廊,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其特点在于“轩”字本义,指窗户或窗下可供人凭倚的地方,因此轩的窗户通常设计得较大,或多面开窗,以强调其采光和观景功能。
轩与亭的区别在于,亭多为独立无墙的开敞结构,而轩则有墙体和完整的室内空间,但通过大面积开窗或设置通透隔断,使其室内外空间仍保持高度的流动性。

4.1.2 为什么:选址、功能

轩的建造“为什么”旨在为主人提供一个宜于读书、品茗、对弈或休憩的场所,且同时能欣赏到最佳的园林景色。它常建于花木扶疏、幽静雅致之处,或靠近水边、山石旁。其选址强调“哪里”景致最佳、意境最幽。

4.1.3 如何:开窗方式、与环境融合

轩的建造“如何”突出其通透性与灵活性。它常采用格扇门窗,可全部开启,使室内外融为一体。内部陈设简洁雅致,注重采光和通风。其建筑风格往往清秀典雅,与周围的亭、廊、榭等形成呼应,共同营造园林的整体美感。轩的屋顶形式也多采用歇山、悬山等,造型轻盈。

4.1.4 多少:体量、园林中的地位

轩的体量一般比亭稍大,但小于楼和阁,通常为单层或局部两层。它在园林中通常不会单独作为主体建筑,而是作为主体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或作为园林中的次要景观节点。其数量相对灵活,通常根据园林设计者的意图而定。

4.2 榭:水上或临水的独特建筑

4.2.1 是什么:临水而建的敞厅或平台建筑

榭(Xiè)是一种建造在水边或部分伸入水面之上的建筑。其核心特征在于与“水”的紧密结合。它通常具有敞开的性质,有较宽大的平台或走廊伸向水面,方便人们近距离观赏水景,甚至进行水上活动。榭与轩类似,也有墙体和屋顶,但其最显著的区分点就是其临水或架水而建的独特位置。

4.2.2 为什么:选址、功能(纳凉、观水)

榭的建造“为什么”就是要充分利用水体的自然优势。它常建于湖畔、池边或溪流旁,甚至直接架空于水面之上,以木桩或石墩支撑。其主要功能是供人们临水纳凉、观赏水景、垂钓或举办水上宴会。这种建筑能有效调节微气候,在夏季带来清凉。

4.2.3 如何:平台设计、与水景互动

榭的建造“如何”离不开对水体的巧妙利用。它通常设计有宽大的露台或水榭平台,直接面向水面,有的甚至有石桥或曲廊与岸边相连。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也常通过开敞的门窗,使水光山色引入室内。材料上,因常与水接触,需考虑防潮和耐久性,因此基座多用石材,上部则为木结构。其屋顶形式多样,常有飞檐翘角,与水面形成生动倒影。

4.2.4 多少:体量、数量限制

榭的体量与轩相仿,多为单层,或局部二层,规模适中。由于其特殊的选址要求,榭的建造数量通常不多,一座园林中可能只有一两处精心设计的榭,成为园林的精华所在。

五、廊与舫:连通与形意的艺术

5.1 廊:曲径通幽的引路者

5.1.1 是什么:有顶盖的通道

廊(Láng),即有顶盖的通道或走廊。它通常由一排或两排柱子支撑屋顶,形成一条或长或短的带顶走道。廊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弯曲的,甚至可以是盘旋的。它是连接不同建筑、引导游览路线的重要元素。

5.1.2 为什么:连接、导引、遮蔽功能

廊的建造“为什么”具有多重实用功能和审美意图。
首先,它能连接园林中分散的亭、台、楼、阁、轩、榭等建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次,它能导引游人的视线和行进路线,制造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效果。
再者,它能为游人提供遮阳避雨的场所,避免日晒雨淋。
最后,廊本身也是一道风景线,其蜿蜒曲折的形态,与园林山水相映成趣。

5.1.3 如何:走向、装饰、与环境互动

廊的建造“如何”讲究与环境的紧密结合和丰富的变化。它的走向可以依山就势、临水而建、穿花拂柳。廊的柱间常设有坐凳、美人靠,或有漏窗、挂落等装饰,增加了观赏性和实用性。长廊的顶棚可以彩绘,壁间可以镶嵌名人字画或刻石,如颐和园的长廊。廊的灵活性使其能适应各种地形和景观,是园林布局中不可或缺的“脉络”。

5.1.4 多少:长度、形式多样性

廊的长度和形态极为多样,从短短几米的连接廊到绵延数百米的长廊(如颐和园长廊),均有存在。其形式包括直廊、曲廊、爬山廊、复廊(两边皆有开敞空间)等。在大型园林中,廊的总长度可能非常可观,它们共同构成了园林的骨架和血脉。

5.2 舫:静止的水上意境

5.2.1 是什么:形似船只的固定建筑

舫(Fǎng),是一种形似船只的固定建筑,通常建造在水边或直接停泊于水面之上,以石或木为主要材料。它并非真正的船只,不能移动,只是模仿船的造型和结构,营造出水上行舟的意境。

5.2.2 为什么:选址、象征意义、观赏功能

舫的建造“为什么”是为了创造一种独特的园林景观和审美体验。它常建于湖泊、池塘的岸边或水中央,与周围的水景、岸线融为一体。其船形设计寓意着逍遥自在、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并能提供独特的临水观景视角。

5.2.3 如何:船形设计、内部布局

舫的建造“如何”在于其对船只形态的精妙模仿。通常由石制船体基座(象征船底),上部为木结构船舱式建筑(模仿船楼、船篷)组成。内部空间通常分为前舱、中舱、后舱,设有窗户和门,可供人休憩、品茗、宴饮。舫的细节处常有船桨、桅杆等装饰元素,栩栩如生。最著名的当属颐和园的“清晏舫”,其汉白玉船身与中式殿堂式上层建筑完美结合。

5.2.4 多少:数量稀少、多为孤品

舫的数量在园林建筑中极为稀少,因其建造难度大、造价高昂,且具有独特的意境,往往在大型皇家园林或私家园林中作为“孤品”出现,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标志性景观。

六、辨识与体验:如何区分与感受

面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古典建筑,要“怎么”快速区分这些类型,可以抓住以下关键点:

  1. 看结构与开敞度:

    • 亭:最开敞,无墙或仅有栏杆,柱子支撑屋顶,用于休憩观景。
    • 台:高出地面的平台,自身无屋顶和墙体,常作为其他建筑的基座或露天观景。
    • 楼:多层高大,有完整的墙体和屋顶,以实用功能(居住、防御)为主,体量大。
    • 阁:也是多层,但比楼更精致,体量通常稍小,功能更专一(藏书、供佛、远眺),注重细节和装饰。
  2. 看与环境的关系:

    • 轩:轻巧有窗,注重采光和开阔视野,与花木庭院相邻,室内外融合。
    • 榭:必与水体相连,临水或架空于水上,利用水景。
    • 廊:带顶通道,连接各建筑,引导路径,可长可短,形式多样。
    • 舫:形似船只,固定于水边或水上,创造水上游弋的意境。
  3. 看体量与功能侧重:

    • 小型:亭、轩、榭,多为点景或辅助休憩。
    • 大型:楼、阁、台(基),多为主体建筑或承重平台。
    • 连接或意象:廊(连接)、舫(意象)。

这些建筑类型不仅在形态上有所区别,它们所提供的空间体验也截然不同。

带给人的,是“停”下来欣赏四时风光的闲适与惬意;
赋予人的,是“登高”望远的开阔与气势;
提供人的,是“多层”生活或工作空间的宏伟与实用;
给予人的,是“雅致”内敛的文化熏陶与静谧冥想;
带来人的,是“通透”明亮的景致融入与雅集之乐;
给予人的,是“临水”而居的清凉与水波荡漾的诗意;
引导人的,是“曲径”通幽的探索与步移景异的惊喜;
呈现人的,是“静止”中感受水上行舟的浪漫与超然。

深入理解这些差异,我们便能更好地欣赏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妙之处,感受古人在建筑设计中对自然、生活与美学的深刻理解。每一次的园林漫步,都将不再是简单的游览,而是与历史和文化的深度对话。

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的区别

By admi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