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电当教授:我的银幕内外人生
作为一名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教授,我的生活远不止于象牙塔中的理论探讨,更是一场关于电影、教育与创作的永不停歇的旅程。我的职业生涯,浸润着光影的魅力,承载着培养未来电影人的神圣使命。在这里,我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梦想的引路人、实践的同行者。
为何选择这条路?——成为北电教授的初衷与使命
我常常被问及,为什么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最终选择回到校园,选择北电的讲台?答案其实很简单,却又深邃:那是我内心深处对电影艺术最纯粹的热爱,以及对电影教育事业最执着的信念。
- 个人电影情结与教育梦想: 我从少年时代起,便对电影有着超乎寻常的迷恋。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独特语言。在行业中摸索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希望能将自己所学、所悟,通过教育的形式薪火相传,让更多有天赋、有热情的人,走上专业的电影创作之路。北电,作为中国电影教育的最高殿堂,无疑是实现这一梦想的最佳平台。
- 北电的吸引力:平台与影响力: 北京电影学院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它是一个庞大的电影生态系统。这里汇聚了最顶尖的师资力量、最先进的教学设施、最活跃的创作氛围。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国内外电影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广泛的行业联结,都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在这里,我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电影思潮,参与到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更能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影的未来。这种平台所带来的影响力和资源,是任何其他机构都无法比拟的。
- 教育理念:培养未来电影人: 我坚信,电影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完整电影人。我希望我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拥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在北电,我致力于引导学生们理解电影的本质,发现属于自己的声音,并最终用电影去讲述那些或宏大或细腻的故事,触动人心,影响社会。我的教学,从不局限于课堂,更延伸到实践、生活和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我的日常:教学、研究与创作的交织
在北电,我的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多元的。我的主要工作围绕教学、学术研究和个人创作实践三个核心领域展开,它们相互滋养,共同构成了我在电影学院的独特人生。
2.1 教学:点燃创作火花
我的教学工作是我的重心,我主要在导演系任教,教授一系列专业核心课程。
-
具体课程与学时: 我每年平均承担约200-250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这还不包括大量的课后辅导和毕业创作指导。我的课程涵盖了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例如:
- 本科生课程:《高级导演技巧与实践》、《电影叙事结构研究》、《视听语言分析》等。
- 研究生课程:《电影美学前沿专题》、《当代导演创作研究》、《类型电影解构与重塑》等。
- 此外,我还是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每年平均指导4-6名研究生进行论文撰写和毕业创作。
-
指导学生:本科、硕士、博士生的不同培养侧重:
- 对于本科生,我更侧重于基础理论的扎实建立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发掘个人风格。我的主要指导方式是项目制教学,即通过一系列短片、广告或实验影像的创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 硕士生则是在巩固理论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进行专业方向的探索和个人风格的确立。我会引导他们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独立创作,并对他们的剧本创作、拍摄流程、后期制作等进行全程跟踪和具体指导。
- 博士生层面,则更强调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原创性,以及对电影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我的指导会更多地聚焦于他们的研究课题、理论框架构建以及最终的学术成果产出,同时也会鼓励他们将学术思考融入到更高阶的创作实践中。
- 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制教学: 我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的课堂通常是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并重,并大量引入行业前沿的制作流程和技术。我尤其推崇项目制教学,让学生们从剧本孵化、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全程参与到真实的电影项目中。例如,我们会模拟电影公司的运作模式,让学生分组承担导演、编剧、摄影、剪辑、制片等不同角色,完成一部短片作品。我会在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和评审,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协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2.2 研究:探索电影前沿
作为教授,学术研究是我的另一项重要职责。它不仅是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的途径,更是为教学提供前沿理论支撑的基石。
- 研究方向: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中国电影美学演进、跨文化语境下的电影叙事创新以及虚拟制作技术在未来电影创作中的应用。这些方向既立足于传统,又面向未来,力求在理论层面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 学术成果: 迄今为止,我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5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了2部专著,其中一部关于“中国山水画意境与电影视觉风格融合”的专著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此外,我还参与了3项国家级及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担任其中一个重点项目的负责人。每年我都会参加至少3-5场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
2.3 创作: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我深知,电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如果教授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将无法真正理解行业的脉搏和学生的困惑。因此,我始终坚持进行个人创作和行业实践。
- 个人作品: 近年来,我独立执导了两部独立短片,其中一部曾入围某国际电影节短片单元。我也积极参与一些剧本创作项目,担任文学策划或剧本顾问。我还曾担任一部纪录片的监制,协助青年导演完成他们的处女作。这些实践经历让我始终保持对创作现场的敏感和热情。
- 行业参与: 我是多个国内电影节的评审委员,包括金鸡奖、北京国际电影节等,也常受邀出席各种行业论坛和大师班,分享我的创作经验和对电影趋势的看法。我还在一些国际电影交流项目中担任专家顾问,促进中外电影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我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平衡之道
要在教学、研究和创作之间找到平衡,确实是一项挑战。我的秘诀在于高效的时间管理和明确的优先级划分。通常,每学期我都会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将每周的时间划分为教学日、研究日和创作/实践日。例如,周一至周三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学生辅导和教研活动;周四和周五则专注于个人研究、论文撰写和项目跟进;周末或假期则会投入到个人创作和行业活动中。此外,我深信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同事们的交流协作,以及研究生助教的协助,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
我的身份:北电教授的“含金量”与进阶之路
“北电教授”这个称谓,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职称,它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业内的高度认可,以及一个持续成长与贡献的平台。
-
职称体系:从讲师到教授的每一步: 在北电,职称晋升是一个严谨而漫长的过程。我从最初的讲师、副教授一步步走来,每一步都凝聚了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晋升的考量标准包括:
- 教学成果: 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创新、学生评价等。
- 学术研究: 发表论文数量与质量(核心期刊、CSSCI、SCI等)、专著出版、科研课题立项与结项等。
- 创作实践: 个人电影作品(包括剧本、短片、长片、纪录片等)、获得的奖项、在行业内的影响力等。
- 社会服务: 参与电影节评审、担任行业顾问、国际交流活动等。
- 育人能力: 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出优秀电影人才的案例等。
达到教授级别,意味着在上述所有方面都已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 核心能力:专业知识、实践经验、育人情怀: 成为一名合格的北电教授,除了深厚的电影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一种对教育事业的育人情怀。这意味着要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何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艺术道路,如何在他们迷茫时给予方向,如何在他们成功时保持清醒。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教授的“含金量”。
- 社会声誉与影响力:行业资源、国际交流: 北电教授的身份,为我带来了极高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这使得我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顶级的行业资源,例如邀请国内外著名电影人来校讲座、为学生争取实习和实践机会、参与更高级别的行业决策与标准制定等。每年,我都有数次机会受邀前往法国戛纳、德国柏林、意大利威尼斯等地的国际电影节进行学术交流,或前往美国、英国等地的知名电影院校进行访问教学,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和人脉网络。
- 在北电的哪个院系? 如前所述,我目前在导演系任教。导演系是北电历史最悠久、也是最重要的院系之一,培养出了无数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这里的教学氛围既传统又开放,既强调扎实的电影本体理论,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艺术探索和跨界融合。能够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院系里工作,我深感荣幸。
我的学生:北电独特的人才培养
北电的学生群体无疑是独特而迷人的。他们怀揣着对电影艺术的无限热情,从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汇聚而来。
- 学生的特质:天赋、热情、对艺术的追求: 我的学生们普遍具有极高的天赋、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以及对电影创作近乎偏执的热情。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富有想象力,敢于表达,且学习能力强。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只为了“出名”,而是真正对电影这门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执着的追求。他们常常在课堂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甚至在课余时间自发组织创作团队,利用一切资源进行实践。
- 指导方法:因材施教,激发潜能: 面对这样一群充满活力的学生,我的指导方法是因材施教。我不会强求他们去模仿某个导演的风格,而是努力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我会通过一对一的剧本讨论、现场拍摄指导、作品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和困惑,然后提供个性化的建议。我鼓励他们去阅读哲学、历史、文学,去旅行、去体验生活,因为我相信,一个好的导演,首先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思考的人。我更注重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让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 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与成就: 看到我的学生们在电影行业开花结果,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来源。我的许多毕业生已经活跃在影视创作的一线,有的成为崭露头角的新锐导演,有的在电影制作公司担任重要职务,有的则投身于电影理论研究或教育事业。例如,我的一个硕士生毕业后执导的独立长片在某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新人导演奖;另一个博士生则成为某高校的电影学副教授,继续从事电影研究和教育。这些成功的案例,都让我深信北电电影教育的价值和力量。
我的挑战与展望:在变动中坚守与创新
电影行业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作为一名北电教授,我清醒地认识到,电影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需求的电影人才。
- 行业变化对教学的影响:新技术、新媒体: 虚拟制作、人工智能、XR技术、流媒体平台兴起……这些都深刻改变着电影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及时更新,以适应这些变化。例如,我正在尝试将虚拟制作课程引入到导演系高年级教学中,让学生们提早接触并掌握这些前沿技术。同时,新媒体的兴起也意味着电影作品的传播渠道和观众互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学生不仅要会拍电影,还要懂得如何讲好跨媒体的故事,如何与观众有效互动。
- 如何保持课程的前沿性与实践性: 为了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前沿性,我定期参加国内外行业论坛和技术研讨会,与电影制作公司和科技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我也会邀请行业专家、资深导演来校进行讲座或开设短期工作坊,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最鲜活的创作经验。此外,我积极推动与电影制作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真实项目实践的机会,让课堂知识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检验和深化。
- 作为教授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在电影教育的道路上,我也从未停止过个人的成长。我每年都会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行业报告,观看大量的国内外优秀影片。我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力求让我的课堂更具启发性和吸引力。我还积极参与校内的学术交流活动,与不同院系的同事们共同探讨电影教育的未来,这些都为我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对未来的期许:北电的电影教育之路: 我深信,北电的电影教育将继续秉持其优良传统,同时在创新中不断前行。我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的电影人从这里走出。我希望我的教学能够持续为中国电影贡献力量,培养出更多能够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光芒的电影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我的使命,就是在这片充满光影魔力的沃土上,继续耕耘,播撒梦想,静待花开。